
行測言語理解:掌握技巧 巧解主旨題
行測主旨觀點題找重點,注意關鍵詞
在行測考試當中,有一類題型十分重要,那就是主旨觀點題。在言語理解這一部分里,每年必出且題量還不少,可見主旨觀點題的重要性。要學好這類題型,政華公考建議大家務必先來認識一下主旨觀點題。
一、主旨觀點題是什么
主旨觀點題其實就是讓考生去總結文段的中心、主旨,或者是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等,簡單來說即找文段的重點。但問題在于文段的重點該如何去找,有時考生憑直覺做題也能做對,但并不是所有文段都那么簡單,所以我們還要積累一些做題的小技巧,不僅能夠提高正確率,還可以提高做題的速度。在這里,政華公考給各位考生提供了一個方向——學會看關鍵詞。
二、什么是關鍵詞
關鍵詞其實就是幫助考生定位文段重點的詞,常見的關鍵詞轉折詞、因果詞、假設詞、總結詞等等,我們就先來學習其中兩個。
(1)轉折詞
轉折詞包含不過、但是、然而、卻、盡管如此等等,一般來說轉折之后特別需要注意,若轉折前后話題或觀點轉換,轉折后往往是文段的重點。
示例1:近年來,社會熱點事件頻頻占據了我們的視線,從毒奶粉事件到染色饅頭事件,無疑給廣大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困惑;曾經轟動全國的搶鹽事件,更是對社會正常秩序的一種沖擊。很明顯,這些社會熱點事件,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但是最為嚴重的影響,莫過于這些社會熱點事件所產生的負面效應的不斷擴散,并由此引發(fā)的公眾的困惑和不安。
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圖是:( )
A.呼吁對社會熱點事件負面效應的擴散進行有效抑制
B.批判社會熱點事件的負面效應混淆了公眾的視聽
C.揭示社會熱點事件的負面效應不斷擴散的實質
D.提醒人們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提高甄別社會熱點事件的能力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作者的意圖傾向,實質仍是考查對文段主旨的把握。文段為轉折結構,轉折后的內容應是文段強調的重點,正確選項應是對轉折后內容的準確表述。文段先指出近年來頻發(fā)的社會熱點事件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破壞性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接著以“但是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熱點事件不斷擴散引發(fā)的社會不安。故作者的意圖是呼吁對社會熱點事件負面效應的擴散進行有效抑制。A項表述正確。B項是對社會熱點事件負面影響的闡述,非重點,排除。C項,文段并未提及負面效應擴散的實質,排除。D項,文段意在強調要對負面效應的擴散進行有效抑制,而非提醒人們要提高甄別社會熱點事件的能力,排除。故本題選A。
(2)因果詞
因果詞表前后文為因果關系,有因此、因而、于是、所以等,一般來說表示總結的因果詞之后所談及的內容為文段的重點。
示例2:每個年輕人都要經歷社會化過程。正道直行固然有一種簡約之美,但在參差多態(tài)的社會里,僅有這一招是遠遠不夠的。靈動如蛇固然是聰明而富有效率的,但如果沒有內心的方圓和規(guī)矩,純粹的機會主義者行而不遠。因而,社會這位無處不在的嚴師總是教化人們,要在堅持原則和事急從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無傷大雅和誓不低頭之間找準分寸感。
最能體現這段話主旨的是:( )
A.歧路紛紛,直道而行
B.處世之道的選擇
C.過于鋒芒畢露不利于年輕人的成長
D.參差多態(tài)方為世界之美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每個年輕人在經歷社會化過程中正道直行和靈動如蛇的處世方法均不能滿足社會化的需要,接著以“因而”得出結論,說明要在堅持原則和事急從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無傷大雅和誓不低頭之間找準分寸感。由此可知,文段說的是處世之道的選擇問題,B項正確。A項與“正道直行固然有一種簡約之美,但在參差多態(tài)的社會里,僅有這一招是遠遠不夠的”不符,排除;C項為文段部分內容,文段強調的是在無傷大雅和誓不低頭之間找準分寸感,排除;D項論述世界之美,脫離了處世之道的話題,排除。故本題選B。
以上都是常見的關鍵詞,學會注意關鍵詞,能夠快速讓我們對文段有基本的認知,提高做題效率。當然,也要結合文段整體結構去把握重點。除以上內容之外,其實關鍵詞還有假設詞、總結詞、對策詞等,還需考生們繼續(xù)學習。各位考生可以在做練習的時候多積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考試中以不變應萬變。
行測言語理解:用好指代詞巧解主旨題
在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片段閱讀主旨題常常令考生苦惱,因為其題干較長,很多同學讀完一遍還是一團霧水,根本找不到主旨。今天政華公考為大家提供一個找主旨的方法:關注指代詞引導的尾句。因為指代詞所引導的尾句一般情況下是對前文的總結或總結性評價,而這些往往是文段強調的重點,即主旨。下面政華公考帶大家來看一道例題:
例題:中華文化有足夠的智慧與氣度消化外來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個例子。在數千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廣泛吸納各種文化養(yǎng)料而始終具有自身鮮明特色,就因為它對外來文化并不是簡單地拿來或拒斥,而是始終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然而,近現代以來,一些人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兩個顯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對中華文化關注不夠,而西方文化卻占極大比重。這是有失偏頗的。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近現代對文化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B.當代教育應關注中華文化因素
C.中華文化應在教育中發(fā)揮主體作用
D.文化交流中應保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廣泛吸納各種文化養(yǎng)料而始終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原因是保持主體性,堅持以我為主。接著用“然而”進行轉折,指明近現代以來一些人對文化認識存在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對中華文化不夠關注、西方文化比重過大。最后用“這是有失偏頗的”直接對前文進行評價,表明作者觀點,即在教育中要更多關注中華文化,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與此觀點相符的為C項。A、D兩項未提“教育”這一關鍵詞,不是文段意在強調的內容,排除;B項說當代教育應關注中華文化因素,未突出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排除。故本題選C。
通過這道題,我們可以看到,尾句中出現了指代詞“這”,它所引導的句子是對前文的評價,通過對“這”引導的句子進行理解,幫助我們準確找到了文段主旨。
以上就是政華公考為廣大考生提供的關于主旨題中“指代詞”的用法,同時也提醒各位考生,并非所有指代詞都重要,如果指代詞只是指代了某個具體概念或者后文并未給出作者的評價、態(tài)度或看法,那這個指代詞就起不到引領主旨的作用了,這個時候就要回到文段,分析行文,理解作者的意圖。希望各位考生用好指代詞,巧解主旨題。
行測言語理解主旨題遇到轉折該怎么選
行測片段閱讀中會考查主旨題,而一些主旨題的行文脈絡會出現轉折結構。轉折結構典型特征就是文段中出現“但是、然而、則、可、盡管如此、事實上、實際上”等轉折詞。那么遇到轉折的時候文段重點到底是什么呢?政華公考帶大家看一道題目來具體感受一下。
經典例題1:錢穆先生曾說:“做學問可訓練做人。”初聽不免令人困惑:“做學問”是少數人從事的職業(yè),并非人人可為,更非人人必為,除了享受其研究成果,可謂與大多數人的生活毫無干系。不過,若我們把思路放開,錢先生此言也不難理解。這里的關鍵在“訓練”二字:治學的道理、方法,許多根本就來自日常生活,兩者雖有深淺之別,卻是一脈貫通。比如,我們幾乎需要時刻面對各種情勢,判斷是非準確,甚或涉及身家;而專業(yè)性的學術訓練,一個核心工作就是學習精確而審慎地做判斷。
這段文字意在:( )
A.闡述做學問何以能夠成為做人的訓練
B.探究應拓寬思路以指導生活實踐
C.論證現實生活的問題遠比學術研究復雜
D.說明生活和學習都需要精確而審慎的判斷力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做學問可訓練做人”的觀點初聽讓人困惑,然后以“不過”轉折,說明若把思路打開,此言也不難理解。然后下文具體分析了這句話不難理解的原因。因為治學的道理、方法與日常生活一脈貫通,最后通過比如說明治學和生活是一脈貫通的。故文段重點為轉折后的內容,即錢先生的話為什么不難理解。B項討論的探究如何知道生活,以及C項生活和學術誰更復雜,文段都未涉及,排除。D項只是例子,并非文段重點,排除。A項表述與重點表述一致,故當選A。
【知識小結】在這一道題中很明顯文段重點在轉折之后,回顧這道題我們不難發(fā)現:當轉折前為轉折后做鋪墊,轉折后內容轉換,此時轉折后是重點。當然轉折結構除了這種行文脈絡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當轉折前后對比,此類文段重點不在轉折后,需通過歸納概括得出文段的觀點。比如文段先指出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然后轉折指出科技也對環(huán)境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此時文段轉折前后在做對比,重點在于歸納概括,也就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第二種轉折結構同學們自己也來試一試下面這道題吧。
經典例題2:在漫長的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人類一直無法擺脫生產的不足和基礎物資的匱乏,而且社會總財富相對比較恒定,財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資源來供給。這就意味著,國際關系更多地是圍繞獲取有限的自然資源展開的。然而,現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社會財富總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長,世界各國越來越認識到,共同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實現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社會總財富的增長主要依賴對自然資源的利用
B.社會財富獲取方式的變化對國際關系產生深刻影響
C.國際關系與自然資源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
D.人類正逐漸擺脫自然資源供給的束縛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社會財富主要依靠自然資源供給,國際關系更多是圍繞自然資源展開的。接著通過“然而”對比前文,指出隨著現代工商業(yè)、科技的發(fā)展,社會財富增長,世界各國認識到建立公正合理世界秩序是實現利益的最佳途徑。文段前后對比了傳統(tǒng)社會和現代社會財富供給方式以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想通過這兩方面的變化說明社會財富如何影響國際關系的,故而文段重點需要歸納概括文段前后,即B項。A、C項為轉折之前內容,不全面,排除。D項“擺脫自然資源供給束縛”文段未提及,排除。
政華公考相信通過這兩道題的訓練,大家已經知道主旨題遇到轉折該怎么選了。同時政華公考也提醒同學們多加練習,進一步加深理解。
行測言語理解主旨題:看到對策項別沖動
大家在行測考試中,有一類題目是繞不開的,那就是言語理解中的主旨觀點題。這類題目主要就是考查大家歸納概括主旨或者判斷作者意圖的能力。在考試當中有的主旨題選項很有迷惑性,很多同學經常不慎“入坑”,尤其是對策型選項讓大家很糾結,一看到就感覺如此“入眼”。那到底對策項什么情況下才是正確答案呢?咱們看到對策項時,是需要冷靜思考的,一般只有材料中通過對策句總結全文,或者材料中有問題、缺陷時才會選擇合理的對策,其他時候,那就不能過度推對策了。比如下面這道題:
例題;英國人類學家特納認為,正常的“社會結構”是一種有階層、地位、貧富差別的體制,“反結構”是沒有等級之分、貧富之別、男女之別的時空,具有消除不滿和發(fā)泄情緒的功能,很多重要節(jié)慶儀式就是屬于“反結構”。中國古代元宵節(jié)是全民的狂歡節(jié)。在節(jié)日期間,人人盡興而樂,可以緩解平時身體上的疲勞和精神上的壓力,節(jié)日期間的一些反常行為,有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緊張,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節(jié)日期間,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年齡大小,君民同樂,有利于促進不同階層的和諧,保障社會穩(wěn)定。
這段文字的主要觀點是:( )
A.中國古代的元宵節(jié)是“反結構”的社會產物
B.中國古代的元宵節(jié)具有消除社會不滿的功能
C.應大力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中“反結構”的節(jié)慶儀式
D.“反結構”的節(jié)慶儀式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
【答案】D【解析】文文段首先指出正常的“社會結構”的特點,然后介紹了與之相反的“反結構”的特點,接著以中國元宵節(jié)為例,重點介紹了“反結構”節(jié)慶儀式的優(yōu)點與意義,即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D項表述與此相符,當選。A和B選項說的是元宵節(jié),屬于例子部分,非重點排除。C選項提出了對策,強調應該發(fā)展“反結構”節(jié)慶儀式,但題干無對策表述,屬于過度推斷,排除。
在這道題中,大家會發(fā)現C項就是很容易誤選的一個對策項,有同學就會猜測:“反結構”節(jié)慶那么好,是不是該大力發(fā)展呢?這其實就是過度推斷了,材料是有明確主旨句的,并不需要推對策。
政華公考希望大家在做主旨觀點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這類對策項,能夠冷靜分析,客觀、合理地歸納概括材料主旨,準確把握作者意圖,切忌脫離文段主觀猜測,誤選了迷惑項。
行測技巧:巧抓“鳳尾”定主旨——不可忽視的條件句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會測查很多種能力,其中判斷意圖能力占比較大。而測查這種能力的題目需要考生通過閱讀文段來把握作者的意圖。那么,我們該如何快速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圖呢?可以借助文段中的關鍵句。今天,政華公考就帶領大家來了解一種關鍵句——條件句。
所謂的條件句,就是前一分句提出一個或多個條件,后一分句表示在這個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就是一個條件句。既然條件句表示條件滿足后才可以得到結果,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要滿足所提到的條件。接下來我們通過一道題目來感受下如何通過條件句抓住作者的意圖。
例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絕不是說市場是萬能的,可以把一切交給市場;更不是認為政府對市場可以撒手不管。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一方面是要解決政府越位,即對市場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問題;另一方面是要解決政府缺位,政府要把該做的事做好,把該管的事管好。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場“無形的手”發(fā)揮作用,才能保證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準確的是:( )
A.政府要把該管的事管牢管好
B.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C.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具有天然優(yōu)勢
D.政府的監(jiān)管是對市場失靈的矯正
【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不能把一切都交給市場而政府撒手不管,第二句通過“一方面……另一方面”指出既要解決政府越位問題,也要解決政府缺位問題。最后一句作者通過條件句告訴我們,政府跟市場配合好了,才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即作者的意圖是要讓政府與市場做好配合,B項與此表述一致,當選。A項只涉及“政府”、C項只涉及“市場”、D項只涉及“政府”,都與作者的意圖不符。故本題選B。
通過這道題目,大家可以發(fā)現,正確答案B項剛好能夠對應題干中的尾句——條件句。所以,大家以后在做判斷意圖能力的題目時,就可以重點關注條件句,尤其尾句是條件句的情況,如果發(fā)現條件句恰好是主旨時,那就可以借助條件句來選擇答案。當然,做題時可以幫我們快速準確把握作者意圖的關鍵詞句還有很多,請大家繼續(xù)關注政華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