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測言語理解題答題技巧
因果文段的“變身術”
含有因果詞的文段是行測主旨觀點題當中的高頻考點,相信大家對它已經(jīng)非常熟悉,但有考生疑惑都是因果文段,為什么有的正確答案在“果”,有的又在“因”呢?今天政華公考給大家答疑解惑,讓廣大考生吃透“因果”文段。
第一,分析闡述——得出結論(強調結論)
這一種行文脈絡是因果文段??嫉囊环N,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種,在作者的分析論述之后得出自己的結論,那么結論就是作者的觀點,也就是我們最終要選的答案,比如:
傳統(tǒng)的史學研究,由于其對象大都是“不能說話的”檔案和文獻資料,因而在研究過程中,它們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們審判的“被告”,而這個被告在法庭上沒有任何為自己辯護的權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審判規(guī)則不一樣,盡管這個規(guī)則非??茖W和準確,造成對相同問題的研究結果卻大相徑庭。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運用同樣的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卻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果
B.運用檔案和文獻資料進行史學研究應當謹慎,而不能武斷
C.研究歷史還應注重運用“能說話的”史料
D.應當制定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來規(guī)范對檔案和文獻資料的研究
【答案】A【解析】分析文段發(fā)現(xiàn)文段首先介紹在傳統(tǒng)的史學研究中對象大都是“不能說話的”文獻資料,他們在被研究的時候是沒法為自己發(fā)聲說話的,一切均由扮演“法官”的研究者說了算;最后用“所以”得出結論不同的研究者對同一材料也會有不同的研究結果;下面我們看四個選項誰和結論最匹配,A項研究同樣的文獻資料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結果,符合結論的表述;B項說到史學研究應當謹慎不要武斷,題干并沒有說研究過程中存在武斷、不謹慎的問題,所以B選項得不出;C項提到運用“能說話的”史料題干中并未涉及;D項要制定規(guī)則規(guī)范文獻資料研究,題干中并沒有說研究是不規(guī)范的,也并沒有表示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結果是不好的事情,所以更無需去統(tǒng)一它,D項也得不出來,所以答案為A選項。
第二,分析闡述——說明事實(強調產(chǎn)生事實的原因)
第二種情況是大家容易混淆的,仍然喜歡去選因果詞后面的內(nèi)容,但此時這種行文脈絡下因果詞后面的內(nèi)容是一個客觀事實,并不是作者的觀點,此時文段強調的是發(fā)生這個事實的原因了,比如:
縱觀各國貨幣發(fā)展歷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但遠遠低于帶來的好處。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游、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jīng)過繁瑣的匯兌程序;從政府的角度看,國際貨幣發(fā)行國可以通過發(fā)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于對別的國家征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后”地走向國際化。
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 B.說明實現(xiàn)貨幣國際化的結果
C.提醒貨幣國際化潛藏的危險 D.剖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xiàn)途徑
【答案】A【解析】文段從“老百姓”“政府”兩個角度說明了貨幣國際化的好處,最后一句得出結論,正是因為這么多好處,才促使“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后’地走向國際化”。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因此”之后論述的是一個客觀事實——許多國家的貨幣都在爭相走向國際化,那么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前文的一系列好處,所以文段的重點是在論述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A項表述正確。B、C兩項與“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后’地走向國際化”無關,排除。D項“實現(xiàn)途徑”文段未提及。故本題選A。
經(jīng)過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對因果文段的脈絡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因果詞后面如果是作者的主觀觀點就當選,可如果是客觀事實就找產(chǎn)生事實的原因,你,學會了嗎?
重頭戲——“隱形”的主旨
主旨觀點題一直是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的重頭戲,而大家在關注主旨題時會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類,文段并沒有直接寫出作者的意圖,需要我們通過分析文段才能得出,這就是隱性主旨。我們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大部分隱性主旨是需要選對策的。但考生們在找對策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找不準的問題,今天政華公考帶大家學上兩招,將隱性主旨“斬于馬下”!
攻堅第一招:對策要有針對性,不針對文段問題的不選
例題1:科學素質是公民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基礎。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不能滿足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研究表明,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的30多個發(fā)達國家,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我國僅為6.2%。雖然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提高很快,但發(fā)展不平衡,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別是我國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務很不均衡,農(nóng)民、城鎮(zhèn)新居民、邊遠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群眾獲得服務的機會明顯偏少。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我國公民科學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
B.全社會應關注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
C.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在公民科學素質上存在差距
D.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高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答案】A【解析】文段第一句話介紹了科學素質的重要性,接下來指出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足的缺陷,并通過數(shù)據(jù)具體說明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在公民素質上的差距。全文采用的是“重要性+缺陷”的行文邏輯,既然如此重要便不可能置缺陷于不顧,因此需要來彌補缺陷,即針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足的缺陷去解決,答案為A。
B項是解決問題的對策,但針對的是社會不關注公民科學素質提高的問題,而原文未涉及,排除。
C項只是點出了當前我國存在的問題,并非解決之策,排除。
D項同樣只是點出問題所在,并非對策項,排除。
這個題目有部分學生可能會錯選B項,但我們發(fā)現(xiàn)B項的對策并非針對文段當中的問題提出。并非針對問題提出的對策怎么可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呢?
攻堅第二招:對策要全面,只解決部分問題的不選
例題2:目前,流動人口雖然進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制度的隔離客觀上強化了人口的地緣、鄉(xiāng)緣、親緣關系,加劇社會分化,在城市內(nèi)部出現(xiàn)了新的二元結構。一些城市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倒掛,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存在經(jīng)濟利益沖突,極易激發(fā)社會矛盾。流動人口家庭成員長期分離,造成兒童監(jiān)護失責、情感缺失、婚姻不穩(wěn)定、留守老人和婦女受侵害等問題,影響家庭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說明:( )
A.制度的隔離使流動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會
B.流動人口的進入會導致城市內(nèi)部出現(xiàn)二元結構
C.讓流動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D.解決流動人口家庭成員分離問題是瓦解城市二元結構的關鍵所在
【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說明流動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問題。接下來介紹了具體表現(xiàn)和危害——制度隔離導致了新的二元結構出現(xiàn),流動人口和戶籍人口倒掛激發(fā)社會矛盾,家庭成員長期分離影響家庭幸福和社會長治久安。本文采用了“問題+危害”的行文邏輯,旨在強調要解決問題,即讓流動人口真正融入城市。C項符合此義。
A項為問題描述,而文段意在說明的是針對流動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問題提對策,非重點,排除。
B項表述有誤,應是制度隔離導致二元結構出現(xiàn)而非流動人口的進入,排除。
D項只解決了家庭成員長期分離的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流動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問題,并不全面,排除。
對這個題目有部分學生可能會糾結D項,雖是解決問題的對策,但是并沒有全面地解決問題,沒能完整解決掉問題的怎么可能是作者意在說明的內(nèi)容呢?
主旨題目千千萬,做題方法不能忘!希望本文能夠讓廣大考生不再為隱性主旨傷神,成為隱性主旨的行家里手。
難點——“隱形”的主旨觀點題
片段閱讀在歷年行測考試中也是一個考查重點,尤其是主旨觀點題可謂是重中之重,主旨觀點題的考查內(nèi)容包括:概括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作者的態(tài)度、意圖、傾向、目的。這類題型總體而言的話難度不大,但是考生們在做題的時候會有題目不想讀、主旨不會找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華公考今天就來講講如何做好主旨題,選取其中的一個難點“隱性主旨”作為例子!
一、隱性主旨的特點
整個文段以問題為主,在文段中沒有作者觀點的句子。
二、隱性主旨如何解?
1.讀題干,理解文段大意;
2.根據(jù)文意,確定行文脈絡;
3.根據(jù)脈絡,確定正確選項。
三、例題展示
【例題】藍藻本身沒有多少危害,就怕藍藻上浮形成水華。藍藻形成水華時,一方面將嚴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氣中的氧進入水體,導致水體中溶解氧嚴重不足,造成生態(tài)失衡。長期以來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fā)與利用,導致大量含有氮、磷營養(yǎng)元素的污染物質不斷排入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庫等水體,造成嚴重的水體富營養(yǎng)化狀態(tài),為藍藻的暴發(fā)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這段話意在強調:( )
A.謹防藍藻上浮形成水華阻隔氧氣進入水體
B.藍藻暴發(fā)會影響生態(tài)平衡以及水資源開發(fā)
C.治理水體污染是控制藍藻暴發(fā)的根本措施
D.適當引種藍藻吸收氮磷元素以優(yōu)化水環(huán)境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藍藻上浮形成水華對生態(tài)的嚴重危害,然后分析了人們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與藍藻暴發(fā)的關系。由此可推知,要避免藍藻暴發(fā)的危害,應合理利用水資源,治理水體污染。A項,“阻隔氧氣進入水體”是藍藻形成水華的危害之一,概括不全面;B項因果倒置,藍藻暴發(fā)是水資源不合理開發(fā)的結果;D項文段未涉及。故本題選C。
妙用主題詞 排除干擾項
有過備考經(jīng)驗的同學在做行測片段閱讀題目時,會有這么一個瓶頸難以突破,就是在做題目時可以很快地排除兩個選項,但就是在剩下的兩個選項之間糾結,然后基本上會跳過正確答案選擇了錯誤答案,很苦惱。別擔心,這至少說明我們在做相關題目時已經(jīng)具備了相應的找重點能力,而糾結選項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在于兩個選項都落腳到重點句上,政華公考今天告訴大家如何突破這個瓶頸。
在糾結選項的時候我們應該對比兩個選項的差別點,而一個常見的差別點就是主題詞。什么是主題詞呢,就是文章所論述的核心話題,也就是或者在全文中多次出現(xiàn)且文段圍繞它來展開論述,或者在重點句中有所突出。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主題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更好地鎖定答案。接下來我們看一道例題:
【例】瓷器原是一大俗之物,是日常生活用品,最初脫胎于陶器。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它才終于擺脫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大雅的藝術品,但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器皿還是用于日常生活,并未因成了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實而龐大的藝術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來越好,藝無止境,美無止境??梢姶笱旁⒂诖笏字?,無俗也就無雅,雅俗其實是一體的。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日常生活需求是瓷器藝術發(fā)展的動力
B.瓷器藝術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由俗變雅的漫長過程
C.粗陋的生活用品在演變成精美藝術品的同時仍保持著世俗性
D.瓷器藝術的俗與雅之間是相互依存、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答案】D【解析】這道題目第一句介紹瓷器很俗,脫胎于陶器,接著第二句講述瓷器經(jīng)歷數(shù)千年成了大雅的藝術品但還保留世俗性,通過第三句世俗是瓷器的基礎來說明瓷器的雅是建立在世俗之上的,第四句通過可見總結全文說明大雅寓于大俗之中,雅俗其實是一體的。所以整個文段的重點在最后一句即大雅寓于大俗之中,雅俗其實是一體的。接下來我們來看選項:
A選項,材料中第二句只表明瓷器因為日常生活需求并沒有失去世俗性而不是其為瓷器的發(fā)展動力,所以A選項與文段描述不符,且不是重點句,排除;B選項,文段意在強調的是大雅寓于大俗之中,雅俗其實是一體的而不是B選項所強調的單單由俗變雅,排除;C和D都好像和重點句表達的意思很相似,不好排除。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比C和D選項的主要區(qū)別點,這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主要區(qū)別點在于C選項強調的是粗陋的生活用品而D選項強調的是瓷器藝術,我們回顧文段發(fā)現(xiàn)這段文字通篇都在講述的是瓷器藝術,所以瓷器藝術更能體現(xiàn)文段意在強調的內(nèi)容,所以這道題目選擇D選項。
利用主題詞能幫助我們分辨選項,當然在這里政華公考還要特別提醒同學們,主題詞可以在糾結選項的時候使用,幫助我們快速排除干擾項!